大年初一的晨光刚漫过城中村的屋顶,巷口的红灯笼还沾着昨夜的雪粒,
张奶奶家的院门就“吱呀”开了——乐乐穿着新棉袄,手里攥着小红包,
蹦蹦跳跳地要去给巷里的老人拜年,小张拎着装满糕点的竹篮跟在后面,
掌心的莲花印记贴着竹篮的暖,满是新春的喜气。“拜年要先说‘新年好’,再递糕点,
不能乱跑。”张奶奶走在最前面,手里也提着个布包,里面是给孩子们准备的糖果,
“大年初一拜年是老规矩,邻里间走一走,日子才更亲。”老周和老陈也跟了上来,
老周手里拿着刚写的福字,要给没贴福字的邻居补上:“阿梅以前总说,‘初一拜早年,
全年都平安’,咱们今天把整条巷都走遍,沾沾大家的喜气。”第一站先去李爷爷家,
刚到门口就听见收音机里的戏曲声。李爷爷开门看见众人,笑得眼睛都眯了:“快进来!
我刚煮了甜茶,等着你们呢!”乐乐连忙递上糕点,大声说:“李爷爷新年好!
祝您身体健康!”李爷爷笑得更欢,从兜里掏出个小红包塞给乐乐:“好孩子,
祝你新学年考个好成绩!”小张帮着把老周的福字贴在门上,红底黑字衬着白雪,格外亮眼。
接着去王家婶子家,婶子正忙着炸春卷,油香飘满院子。“你们来得正好,刚炸好的春卷,
快尝尝!”婶子给每个人递了根春卷,外皮酥脆,里面的韭菜鸡蛋馅鲜香可口。
老陈咬着春卷说:“婶子的手艺越来越好了,比去年还香!
”王家婶子笑着摆手:“喜欢就多拿点,刚炸好的,带回家给孩子们吃。”走了半条巷,
竹篮里的糕点少了大半,兜里的红包却多了起来。乐乐把红包小心地揣在棉袄内兜,
时不时摸一摸,生怕掉了。路过巷口的老槐树时,小李举着相机追了上来,
镜头对准众人:“我要拍组‘新春拜年’的照片,贴在巷口的公告栏上,
让大家都看看咱们巷的热闹!”他刚说完,就看见乐乐和巷里的小孩追着跑,连忙按下快门,
定格下这鲜活的瞬间。中午,众人回到张奶奶家,
院子里已经摆好了桌子——张奶奶炖了鸡肉,老周带来了乡下的腊肉,王家婶子送了春卷,
还有巷里邻居们拿来的各色小菜,满满一桌子,像过年的团圆饭。“大年初一的饭要一起吃,
热闹!”张奶奶给每个人盛了碗鸡汤,“喝了鸡汤,新年身体棒棒的!”下午,阳光暖了些,
巷里的孩子们聚在张奶奶家院子里放小鞭炮,“噼啪”的声响混着笑声,满是新春的热闹。
林晓背着画板赶来,
把拜年的场景画进画里——递糕点的乐乐、贴福字的小张、笑着聊天的长辈们,
连院角的红灯笼都画得格外喜庆。“这画要叫《新春拜年图》,等明年拜年时拿出来看,
就能想起今天的暖!”小张坐在院子里,看着孩子们追逐打闹,手里捧着热鸡汤,
掌心的莲花印记轻轻发烫。墨宝的声音在脑海里响起:“哥哥,拜年真好!有甜茶喝,
有春卷吃,还有红包拿,大家都笑得好开心,新年真的太美好了!”小张点点头,
望向巷口的红灯笼——阳光洒在灯笼上,雪粒慢慢融化,留下淡淡的水痕。他知道,
这新春的拜年,拜的不只是岁末的问候,还有邻里间的情谊;这满巷的暖意,
藏的不只是新年的喜气,还有城中村岁岁不变的烟火温情。而这新一年的日子,
会像这正月的阳光一样,暖融融、亮堂堂,带着新的希望,一直热热闹闹地往下过。
#第一百六十二章正月十五闹元宵,灯暖汤圆甜正月十五的夜色刚漫过城中村,
巷口就亮起了五颜六色的灯笼——兔子灯、荷花灯、走马灯挂在槐树枝上,风一吹就轻轻晃,
张奶奶家的院子里更是热闹,石桌上摆着糯米粉、黑芝麻馅、豆沙馅,
众人围在一起揉面团、包汤圆,满院都是糯米的清香,透着“元宵团圆,灯暖人欢”的喜庆。
小张帮着把揉好的糯米面团分成小块,掌心的莲花印记贴着软乎乎的面团,暖得舒服。
“面团要揉得光滑,包汤圆时才不容易破。”张奶奶手里捏着个汤圆,
转着圈就把黑芝麻馅裹得严严实实,“正月十五吃汤圆,团团圆圆,咱们多包点,
一会儿煮一大锅,让每个人都吃够!”乐乐拿着小面团,捏了个歪歪扭扭的“小汤圆”,
还往里面塞了颗糖:“小张哥哥!我包的汤圆是甜的,煮好了你要先吃!
”老周和老陈搬着竹架过来,要把众人做的灯笼挂起来。“这兔子灯是我昨天扎的,
竹篾做骨架,糊上红纸,晚上点上蜡烛特别亮。”老周提着兔子灯,眼里满是笑意,
“阿梅以前最喜欢正月十五,总说‘元宵的灯,能照一整年的顺’,她还会在灯笼上画牡丹,
说能添福气。”老陈则在旁边帮着点蜡烛,
小心地把火苗放进走马灯里:“走马灯转起来的时候,里面的画会动,像在演小戏,
一会儿让乐乐看看。”林晓背着画板坐在角落,
把包汤圆的场景画进画里——揉面的小张、包汤圆的张奶奶、挂灯笼的老周,
连乐乐手里的小面团都画得鲜活。“这画要叫《元宵闹灯图》,以后想起来,
就能记得今天的甜!”小李举着相机,镜头对准石桌上的汤圆:“这些汤圆圆滚滚的,
看着就甜!我要拍点包汤圆、挂灯笼的过程,发在邻里群里,让大家都感受下元宵的热闹!
”他刚说完,就看见乐乐偷偷舔了口豆沙馅,嘴角沾得满是甜浆,连忙按下快门,
定格下这可爱的瞬间。晚上,锅里的水“咕嘟咕嘟”开了,张奶奶把汤圆下进去,
白色的汤圆在水里浮浮沉沉,很快就飘了起来,咬一口满是芝麻香。众人围坐在桌旁吃汤圆,
手里还提着小灯笼,时不时去巷口看别人的灯——王家婶子的荷花灯映在地上,
像朵真荷花;李家大哥的走马灯转着,里面的“嫦娥奔月”活灵活现。“咱们也去巷口闹闹!
”老周提着兔子灯,率先往外走,众人跟着起哄,乐乐举着小灯笼跑在最前面,
巷里的灯笼连成一片,像条发光的河。小李还放了几支烟花,彩色的火花在夜空炸开,
引得孩子们欢呼雀跃。夜深了,众人回到院子里,
喝着热茶聊元宵的习俗——老周说乡下元宵要舞龙,老陈则说要教乐乐做明年的灯笼。
林晓把画好的元宵图拿给大家看,画里的灯笼亮得晃眼,满是团圆气;小李则把照片整理好,
做成了“元宵夜”相册。小张吃着剩下的汤圆,掌心的莲花印记轻轻发烫。
墨宝的声音在脑海里响起:“哥哥,元宵真好!有甜甜的汤圆,还有会亮的灯笼,
大家一起闹元宵,比过年还热闹!”小张点点头,望向巷口的灯笼——灯光映着雪后的地面,
暖得像春天。他知道,这正月十五的元宵,闹的不只是夜里的灯,
还有邻里间的团圆;这满院的甜,藏的不只是汤圆的味,还有城中村岁岁常伴的温情。
而这新一年的日子,会像这元宵的灯一样,亮堂堂、甜滋滋,带着团圆的盼头,一直往下过。
#第一百六十三章雨水寻春,巷角萌新雨水的雨丝带着暖意,轻轻洒在城中村的青石板上,
把巷口的老槐树浇得发亮,张奶奶家的菜园里更是冒出了新绿——刚种的菠菜顶着露珠,
小葱从土里探出头,连院角的迎春花也鼓出了花苞,众人扛着锄头、提着水壶来翻土育苗,
满院都是泥土的清新,透着“雨水寻春,万物萌新”的生机。小张帮着把菜畦里的土敲碎,
掌心的莲花印记贴着湿润的泥土,凉丝丝却满是活力。“雨水要松土,让根能透气,
菜才长得快。”张奶奶蹲在菜畦边,手里撒着菠菜籽,“这时候种的菜,开春就能吃,
嫩得能掐出水。”乐乐拿着小水壶,给刚撒的种子浇水,水洒得满地都是:“小张哥哥!
种子什么时候能发芽呀?我想看看小菠菜长什么样!”老周和老陈搬着竹筐过来,
里面装着育好的番茄苗。“这苗是我从乡下带来的,品种好,秋天能结满筐番茄。
”老周小心地把苗递给小张,“阿梅以前雨水天总爱种菜,说‘春种一棵苗,秋收一筐果’,
她种的番茄,又大又甜,能当水果吃。”老陈则在旁边挖小坑,
坑间距摆得整整齐齐:“栽苗要深浅适中,太深闷根,太浅易倒,等会儿浇点定根水,
成活率才高。”林晓背着画板坐在屋檐下,
把寻春种菜的场景画进画里——翻土的小张、撒种的张奶奶、栽苗的老周,
连菜畦里的新绿、花瓣上的雨珠都画得鲜活。“这画要叫《雨水寻春图》,
等夏天吃番茄的时候拿出来看,就能想起今天的生机!”小李举着相机,
镜头对准鼓苞的迎春花:“这花苞看着就有劲儿,马上要开了!我要拍点新芽、花苞的特写,
发在邻里群里,告诉大家春天来了!”他刚说完,就看见乐乐蹲在菜畦边,
对着刚栽的番茄苗小声说话,好像在跟苗“打招呼”,连忙按下快门,定格下这童真的瞬间。
中午,雨停了,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,给菜园镀上一层柔光。张奶奶煮了荠菜鸡蛋汤,
还蒸了红糖发糕,众人坐在堂屋吃饭——荠菜鲜爽,鸡蛋香嫩,发糕甜软,吃得浑身暖洋洋。
“雨水要吃荠菜,叫‘吃春’,能祛春寒。”张奶奶给每个人盛了碗汤,“等过几天,
咱们去巷外的田埂上挖更多荠菜,包荠菜饺子吃。”下午,众人坐在院子里聊天,
老周说要回乡下拉点农家肥,给菜苗施肥;老陈则说要教乐乐编小竹牌,
插在菜畦里做标记;林晓把画好的寻春图拿给大家看,画里的菜园满是春意,
引得众人连连称赞;小李则把上午拍的照片洗出来,贴在相册里,还在旁边写了“雨水寻春,
巷角萌新”。小张望着菜畦里的新苗,手里捧着热汤,掌心的莲花印记轻轻发烫。
墨宝的声音在脑海里响起:“哥哥,春天真好!有发芽的小苗,有要开的花,
还有好喝的荠菜汤,我好期待夏天吃番茄和菠菜呀!”小张点点头,
望向巷口的老槐树——枝头已经冒出了嫩绿的芽尖,雨珠挂在芽上,闪着光。他知道,
这雨水的寻春,寻的不只是田间的新绿,还有新年的生机;这巷角的萌新,
藏的不只是植物的芽,还有邻里间对日子的热爱。而这新一年的日子,
会像这菜畦里的苗一样,慢慢扎根、蓬勃生长,带着春天的希望,一直往下过。
#第一百六十四章惊蛰闻雷,虫醒芽发惊蛰的雷声裹着潮气,在城中村的上空滚过,
把巷里的泥土都震得松快——张奶奶家的菜园里,菠菜已经冒出青嫩的叶尖,
番茄苗抽了新枝,连墙角的泥土里都钻出了小蚯蚓,众人拿着小铲子、提着竹篮来松土除草,
满院都是草木生长的轻响,透着“惊蛰闻雷,万物复苏”的鲜活。小张蹲在菜畦边拔草,
掌心的莲花印记蹭过湿润的草叶,沾了点露水的凉。“杂草要拔干净,不然会抢菜苗的养分。
”张奶奶手里拿着小耙子,把松过的土耙得平整,“惊蛰一打雷,虫子也醒了,
过几天要撒点草木灰,既能驱虫,还能当肥料。”乐乐拿着小铲子,在土里挖小坑找蚯蚓,
嘴里还念叨:“小张哥哥!蚯蚓能帮菜苗松土对不对?我要把它们放回菜畦里!
”老周和老陈搬着竹架过来,要给番茄苗搭架子。“番茄苗长到半尺高就得搭架,
不然枝桠会垂到地上,结的果子容易烂。”老周把竹竿插进土里,固定得稳稳的,
“阿梅以前惊蛰搭架,总爱让我帮忙,说‘搭好架子,番茄才能顺着往上长,
结得又多又大’。”老陈则拿着绳子,把番茄枝轻轻绑在竹竿上:“绑的时候要松点,
别勒坏枝桠,等它再长高点,还要再绑一层。”林晓背着画板坐在树荫下,
把惊蛰劳作的场景画进画里——拔草的小张、搭架的老周、找蚯蚓的乐乐,
连菜苗上的新叶、泥土里的蚯蚓都画得细致。“这画要叫《惊蛰醒芽图》,
等秋天摘番茄的时候拿出来看,就能想起今天的热闹!”小李举着相机,
镜头对准番茄苗的新枝:“这新枝长得真快,几天没见就冒新芽了!
我要拍点芽尖、新叶的特写,发在邻里群里,让大家看看咱们菜园的生机!”他刚说完,
就看见乐乐把找到的蚯蚓小心翼翼地放进菜畦,还轻轻盖了层土,连忙按下快门,
定格下这温柔的瞬间。中午,张奶奶煮了春笋排骨汤,还炒了盘嫩菠菜,春笋鲜脆,
菠菜清甜,配着新蒸的米饭,吃得众人格外香。“惊蛰要吃春笋,叫‘食春芽’,
吃了能跟上春天的劲儿,浑身有活力。”张奶奶给乐乐夹了块春笋,“多吃点,长得高高的。
”下午,阳光变得暖和,众人坐在院子里歇脚。老周说要回乡下采点新茶,惊蛰的茶最鲜嫩,
炒出来香;老陈则说要教乐乐编小竹篮,以后摘菜能用;林晓把画好的惊蛰图拿给大家看,
画里的菜园满是生机,引得众人连连称赞;小李则把上午拍的照片洗出来,贴在相册里,
还在旁边写了“惊蛰闻雷,虫醒芽发”。小张喝着热茶,望着菜畦里的幼苗,
仿佛已经看到夏天番茄挂满枝桠的模样,掌心的莲花印记轻轻发烫。
墨宝的声音在脑海里响起:“哥哥,惊蛰真好,有打雷的声音,有冒芽的菜苗,
还有好吃的春笋,春天越来越有意思了!”小张点点头,望向巷口的天空——雷声已经远去,
阳光洒在地上,暖得让人舒服。他知道,这惊蛰的劳作,耕的不只是菜园的土,
还有新年的希望;这虫醒芽发,藏的不只是自然的生机,还有邻里间对日子的热忱。
而这新一年的日子,会像这菜畦里的苗一样,迎着春光,越长越旺,带着蓬勃的活力,
一直往下过。#第一百六十五章春分酿花,香浸满院春分的暖阳洒在城中村的每一处角落,
张奶奶家院外的桃花开得正盛,粉白的花瓣飘落在青石板上,像铺了层薄雪。
众人提着竹篮摘桃花,要酿桃花酒、做桃花糕,满院都是花香,透着“春分酿花,
春味留存”的雅致。小张帮着把摘好的桃花放进瓷盆里清洗,
掌心的莲花印记贴着柔软的花瓣,满是清甜的气息。“桃花要选刚开的,
太老的花瓣酿出来不香。”张奶奶拿着筛子,把洗好的桃花沥干水,“春分酿桃花酒,
放半年再喝,又香又甜,还能解春困。”乐乐捧着小竹篮,
小心翼翼地摘着矮枝上的桃花:“小张哥哥!我摘的桃花能放进酒里吗?等秋天喝的时候,
我也要尝一口!”老周和老陈搬着酒坛和白糖过来,坛口擦得锃亮。
“这酒坛是我家传下来的,酿出来的酒格外醇。”老周把白酒倒进坛里,
“阿梅以前春分也爱酿花酒,说‘春天的香,要藏进酒里,冬天才能回味’,她酿的桃花酒,
我到现在还记着味儿。”老陈则在旁边称白糖,笑着说:“一层桃花一层糖,比例要准,
不然酒要么太淡,要么太甜。”林晓背着画板坐在桃树下,
把酿花的场景画进画里——洗桃花的小张、倒酒的老周、摘花的乐乐,
连飘落的花瓣、酒坛里的酒香都画得鲜活。“这画要叫《春分酿花图》,
等秋天喝桃花酒的时候拿出来看,就能想起今天的花香!”小李举着相机,
镜头对准满树的桃花:“这桃花开得真艳,太出片了!我要拍点酿花的过程,发在邻里群里,
让大家都学学,一起留住春天的味道!”他刚说完,就看见乐乐偷偷把一片桃花放进嘴里,
还眯着眼睛品味道,连忙按下快门,定格下这可爱的瞬间。中午,
张奶奶用新鲜桃花做了桃花糕,粉粉的糕点带着花香,咬一口满是春味。
众人坐在桃树下吃糕点、喝清茶,聊着天——老周说秋天要把酿好的桃花酒分点给邻居,
让大家都尝尝春的味道;老陈则说要教乐乐做桃花香囊,
挂在身上能驱虫;李爷爷躺在竹椅上,晒着太阳听戏,偶尔跟着哼两句。下午,阳光更暖了,
众人把封好的酒坛搬进储藏室,坛口贴上年月标签。林晓把画好的酿花图拿给大家看,
画里的桃树满是春意,引得众人连连称赞;小李则把上午拍的照片洗出来,贴在相册里,
还在旁边写了“春分酿花,香浸满院”。小张闻着空气中残留的花香,手里捧着桃花糕,
掌心的莲花印记轻轻发烫。墨宝的声音在脑海里响起:“哥哥,春分酿花真好,
满院子都是香味,还有好吃的桃花糕,我已经开始盼着秋天喝桃花酒了!”小张点点头,
望向满树的桃花——阳光洒在花瓣上,泛着温柔的光。他知道,这春分的酿花,
酿的不只是酒与糕,还有春天的美好;这满院的香,藏的不只是花香与酒香,
还有邻里间的温情。而这新一年的日子,会像这坛桃花酒一样,越陈越香,带着春天的甜,
一直往下过。#第一百六十六章清明踏青,故念绵长清明的风带着微凉,
吹绿了城中村外的田埂,张奶奶家的院子里早早备好了祭品——青团、水果、刚煮好的鸡蛋,
还有老周特意带来的白酒,众人提着竹篮,要去郊外给阿梅扫墓,
一路伴着新抽的柳丝和初开的野花,透着“清明踏青,慎终追远”的绵长情意。
小张帮着把祭品放进竹篮,掌心的莲花印记贴着温热的青团,暖得心里也软了。
“清明要带青团,是阿梅以前爱吃的,豆沙馅的,甜而不腻。”张奶奶用手帕擦了擦竹篮边,
“每年这个时候,她总爱说‘清明要踏青,看看春天才踏实’,
今天咱们就替她多看看这春景。”乐乐手里攥着朵小野花,小声问:“小张哥哥,
阿梅奶奶会喜欢我摘的花吗?我想送给她。”老周走在最前面,手里拿着镰刀,
要去割掉墓旁的杂草。“阿梅的墓在山脚下,旁边有棵梨树,现在该开花了。
”他脚步放得轻,声音也柔了些,“去年清明我来的时候,梨花开得满树白,她最喜欢梨花,
说干净。”老陈则在旁边帮乐乐整理衣服,叮嘱道:“到了墓前要安静,别乱跑,
给阿梅奶奶磕个头,让她知道咱们都记着她。”一路往郊外走,田埂上的麦苗绿油油的,
河岸边的柳树垂下绿丝绦,偶尔有蝴蝶飞过,落在野花上。林晓背着画板,
把沿途的春景画下来——抽芽的柳树、开花的梨树、走在田埂上的众人,
连乐乐手里的小野花都画得细致。“这画要叫《清明踏青图》,等以后看,
就能想起今天的路。”小李举着相机,镜头对准满树的梨花:“这梨花开得真好看,
阿梅奶奶肯定喜欢。”他轻轻按下快门,怕惊扰了这份安静,“我多拍点春景,
洗出来贴在相册里,下次来的时候带过来,让阿梅奶奶也看看每年的春天。”到了墓前,
老周先割掉杂草,小张和老陈一起把祭品摆好——青团放在中间,水果摆成一圈,
白酒倒在酒杯里。张奶奶蹲下来,轻轻拂去墓碑上的灰尘,声音带着些哽咽:“阿梅啊,
我们来看你了,今年院子里的菜种上了,桃花也开了,你放心,我们都好好的。
”乐乐把手里的野花放在墓碑前,学着大人的样子鞠了一躬:“阿梅奶奶,
这是我给你摘的花,春天真的很好看。”众人站在墓前,静静待了会儿,没人多说话,
却都把思念藏在心里。风拂过梨树,花瓣飘落在墓碑上,像一场温柔的雪。往回走的时候,
阳光变得暖和些,老周说要带大家去田埂上挖荠菜,
晚上包荠菜饺子;老陈则帮乐乐折了根柳枝,编了个柳帽戴在头上。
林晓把画好的踏青图拿给大家看,画里的春景透着安静的暖;小李则把照片整理好,
小心地放进相册。小张走在田埂上,手里还留着梨花的清香,掌心的莲花印记轻轻发烫。
墨宝的声音在脑海里响起:“哥哥,阿梅奶奶一定很开心吧?我们都记着她,
还带了她喜欢的梨花和青团。”小张点点头,望向远处的田野——麦苗在风里轻轻晃,
梨花在阳光下泛着白。他知道,这清明的踏青,踏的不只是春日的路,
还有对故人的思念;这绵长的故念,藏的不只是心底的牵挂,还有邻里间彼此惦记的温情。
而这日子,会像这每年的春天一样,带着思念与希望,一直安稳地往下过。
#第一百六十七章谷雨采茶,春味满筐谷雨的晨雾还没散,
城中村外的茶山就飘起了茶香——嫩绿的茶芽顶着露珠,在雾里若隐若现,
张奶奶家的邻里们背着竹篓,踩着晨露上山采茶,指尖在茶枝间翻飞,很快就采满半篓,
满山野都是茶叶的清香,透着“谷雨采茶,春尽留香”的鲜活。小张学着老周的样子,
捏着茶芽的根部轻轻一掐,嫩芽就落进竹篓,掌心的莲花印记沾了点露水,
凉丝丝却满是春的气息。“采茶要采一芽一叶,太老的茶炒出来涩。”老周边采边教,
“谷雨的茶最金贵,叫‘雨前茶’,喝着鲜醇,还能存着夏天喝。”乐乐背着小竹篓,
在茶丛间穿梭,专挑矮枝上的嫩芽采:“小张哥哥!我采的茶能炒成茶叶吗?
我想给张奶奶泡一杯!”张奶奶坐在茶山脚下的石凳上,负责分拣采来的茶叶,
把老叶、碎芽挑出去:“阿梅以前最会采茶,一上午能采满一筐,炒茶的手艺也好,
炒出来的茶能香满院。”她手里的动作不停,眼神却望着茶山深处,像在回忆从前。
老陈则提着水壶过来,给众人倒热水:“歇会儿再采,别累着,等会儿把采好的茶运回去,
咱们一起炒。”林晓背着画板,坐在茶山边,
把采茶的场景画进画里——掐芽的小张、分拣茶叶的张奶奶、穿梭的乐乐,
连茶芽上的露珠、竹篓里的新绿都画得细致。“这画要叫《谷雨采茶图》,
等夏天喝雨前茶的时候拿出来看,就能想起今天的茶香!”小李举着相机,
镜头对准指尖的茶芽:“这茶芽真嫩,看着就好喝!”他轻轻按下快门,
怕碰掉茶芽上的露水,“我多拍点采茶、炒茶的过程,做成小视频,发在邻里群里,
让大家都尝尝咱们自己采的茶。”中午,众人背着满篓茶叶下山,回到张奶奶家的院子,
立刻支起铁锅准备炒茶。老周负责烧火,火候控制得刚刚好;小张和老陈轮流翻炒茶叶,
手掌在热锅里快速翻动,茶叶的清香很快飘满院;乐乐则在旁边帮忙递毛巾,
时不时凑过来闻闻茶香,馋得直咂嘴。“炒好的茶要晾透,装进陶罐里封好,才能存住香味。
”张奶奶把晾好的茶叶装进陶罐,贴上“谷雨雨前茶”的标签,“晚上用新茶泡一壶,
配着点心,咱们好好尝尝春的味道。”下午,阳光暖融融的,众人坐在院子里歇脚,
喝着刚泡的雨前茶——茶汤清亮,入口鲜醇,回甘绵长。
老周说要把一部分茶叶分给巷里的老人,让大家都尝尝鲜;老陈则教乐乐用茶梗编小篮子,
说能装小零食;林晓把画好的采茶图拿给大家看,画里的茶山满是绿意,
引得众人连连称赞;小李则把照片洗出来,贴在相册里,还在旁边写了“谷雨采茶,
春味满筐”。小张捧着茶杯,闻着茶香,掌心的莲花印记轻轻发烫。
墨宝的声音在脑海里响起:“哥哥,谷雨的茶真好喝,采茶也好好玩,
原来春天的味道能藏在茶叶里呀!”小张点点头,
望向陶罐里的茶叶——嫩绿的茶叶在罐里舒展,透着春的生机。他知道,这谷雨的采茶,
采的不只是枝头的嫩芽,还有春天最后的甜;这满筐的春味,藏的不只是茶叶的香,
还有邻里间共赏春光的温情。而这新一年的日子,会像这杯雨前茶一样,清醇又绵长,
带着春天的余韵,一直往下过。#第一百六十八章立夏尝新,瓜甜夏长立夏的风带着燥热,
吹得城中村的槐树叶沙沙响,
张奶奶家的院子却摆开了“尝新宴”——竹篮里装着刚摘的樱桃、青杏,
石桌上摆着新煮的豌豆、蚕豆,还有老周从乡下带来的新麦面蒸的馒头,众人围坐在一起,
尝着初夏的新鲜吃食,透着“立夏尝新,喜迎夏长”的热闹。小张帮着把樱桃倒进瓷盘,
掌心的莲花印记贴着冰凉的果实,驱散了些许暑气。“立夏要尝新,叫‘尝三新’,
樱桃、豌豆、新麦面都是当季的鲜物。”张奶奶拿起一颗樱桃递给乐乐,
“这樱桃是巷口王大爷家树上摘的,甜得很,你多吃点。”乐乐捧着樱桃,
吃得嘴角沾满汁水:“小张哥哥!樱桃比草莓还甜!新馒头也好吃,有麦香味!
”老周和老陈搬着西瓜过来,刚从井里捞出来的西瓜还带着凉气。“这西瓜是早熟品种,
立夏吃正合适,解腻又消暑。”老周用刀在瓜皮上划了个十字,“阿梅以前立夏最爱吃西瓜,
总说‘立夏吃口瓜,夏天不中暑’,她还会把西瓜皮腌成小菜,脆爽开胃。
”老陈则在旁边摆碗筷,笑着说:“一会儿切了西瓜,咱们再煮点绿豆汤,夏天喝着舒服。
”林晓背着画板坐在树荫下,
把尝新的场景画进画里——摆樱桃的小张、切西瓜的老周、吃樱桃的乐乐,
连石桌上的豌豆、新馒头都画得鲜活。“这画要叫《立夏尝新图》,
等夏天热的时候拿出来看,就能想起今天的甜!”小李举着相机,
镜头对准刚切开的西瓜:“这西瓜瓤真红,看着就甜!”他按下快门,定格下西瓜的特写,
“我要拍点尝新的照片,发在邻里群里,让大家都学学‘尝三新’,感受下立夏的味道!
”他刚说完,就看见乐乐抱着一块西瓜,吃得满脸都是红瓤,连忙追着拍,院子里满是笑声。
中午,尝新宴正式开席——樱桃清甜、豌豆软糯、新麦馒头喷香,刚切的西瓜脆甜多汁,
配着绿豆汤,吃得众人满心舒畅。“立夏还要吃蛋,叫‘立夏蛋’,吃了夏天不疰夏。
”张奶奶拿出煮好的茶叶蛋,分给每个人,“我还在蛋上编了彩绳,挂在身上能祛暑气。
”下午,阳光更烈了,众人坐在槐树下乘凉。老周说要回乡下看看玉米长势,
夏天就能掰嫩玉米吃;老陈则说要在院子里种点丝瓜,搭个丝瓜架,
夏天能遮阴;林晓把画好的尝新图拿给大家看,画里的立夏满是鲜活气,
引得众人连连称赞;小李则把上午拍的照片洗出来,贴在相册里,还在旁边写了“立夏尝新,
瓜甜夏长”。小张啃着西瓜,看着满院的笑脸,掌心的莲花印记轻轻发烫。
墨宝的声音在脑海里响起:“哥哥,立夏真好!有甜甜的樱桃和西瓜,还有好吃的新馒头,
夏天好像也没那么热了!”小张点点头,望向巷口的太阳——阳光虽烈,
却晒得草木格外茂盛。他知道,这立夏的尝新,尝的不只是初夏的鲜物,
还有季节交替的欢喜;这满院的甜,藏的不只是食物的味,还有邻里间的温情。
而这新一年的日子,会像这夏天的草木一样,蓬勃生长,带着初夏的甜意,一直往下过。
#第一百六十九章小满养蚕,茧结夏暖小满的湿气裹着暖意,让城中村的空气都变得黏软,
张奶奶家的堂屋却摆着几篾蚕匾——嫩白的蚕宝宝趴在翠绿的桑叶上,慢悠悠地啃食,
发出细微的“沙沙”声,众人围在旁边,小心地添桑叶、清理蚕沙,满室都是桑叶的清香,
透着“小满养蚕,静待茧成”的温柔。小张捏着一片新鲜桑叶,轻轻铺在蚕匾上,
掌心的莲花印记贴着微凉的叶片,软得像棉絮。“添桑叶要轻,别碰着蚕宝宝,
它们娇贵得很。”张奶奶坐在旁边,戴着老花镜挑拣桑叶,把黄叶、老叶都去掉,
“小满养蚕正好,桑叶长得旺,蚕宝宝能吃饱,过阵子就能结茧了。”乐乐蹲在蚕匾边,
眼睛瞪得圆圆的,生怕惊动了蚕宝宝:“小张哥哥!蚕宝宝吃叶子好慢呀,
它们什么时候能吐丝呀?”老周和老陈搬着新的篾匾过来,要给长大些的蚕宝宝分匾。
“这篾匾是我乡下亲戚编的,透气,蚕宝宝住着舒服。”老周小心地把蚕宝宝拨到新匾里,
“阿梅以前也爱养蚕,说‘蚕结茧时最好看,白白的茧子像小灯笼’,她还会把茧子留着,
纺成线做小荷包。”老陈则在旁边清理蚕沙,笑着说:“蚕沙能做枕头,夏天枕着凉快,
等这批蚕结了茧,咱们就做几个蚕沙枕。”林晓背着画板坐在角落,
把养蚕的场景画进画里——添桑叶的小张、分蚕的老周、观察蚕宝宝的乐乐,
连蚕匾里的蚕宝宝、翠绿的桑叶都画得细致。“这画要叫《小满养蚕图》,
等蚕结茧的时候拿出来看,就能想起今天的温柔!”小李举着相机,
镜头对准蚕宝宝啃食的模样:“这蚕宝宝真可爱,吃叶子的样子好乖!”他轻轻按下快门,
怕打扰到蚕宝宝,“我要拍点养蚕的过程,发在邻里群里,让大家都看看蚕宝宝怎么长大,
感受下小满的意思!”他刚说完,就看见乐乐偷偷摸了摸一片桑叶,又赶紧缩手,
好像怕被蚕宝宝“责怪”,连忙按下快门,定格下这童真的瞬间。中午,张奶奶煮了豌豆粥,
还炒了盘嫩南瓜叶,清爽解腻。众人坐在堂屋吃饭,时不时往蚕匾那边望,生怕蚕宝宝饿了。
“小满要吃点清淡的,豌豆、南瓜叶都是当季的菜,吃着舒服。”张奶奶给乐乐盛了碗粥,
“等蚕结了茧,咱们用新麦粉做茧形的馒头,沾沾喜气。”下午,阳光斜斜地照进堂屋,
给蚕匾镀上一层柔光。众人坐在旁边聊天,老周说要去巷外的桑树林多采些桑叶,
给蚕宝宝存着;老陈则教乐乐辨认桑叶的好坏,
说叶脉清晰、颜色鲜绿的才是好桑叶;林晓把画好的养蚕图拿给大家看,
画里的堂屋满是生机,引得众人连连称赞;小李则把上午拍的照片洗出来,贴在相册里,
还在旁边写了“小满养蚕,茧结夏暖”。小张望着蚕匾里慢慢蠕动的蚕宝宝,
掌心的莲花印记轻轻发烫。墨宝的声音在脑海里响起:“哥哥,蚕宝宝好可爱呀!
我好想快点看到它们结出白白的茧子,还要做蚕沙枕,夏天枕着肯定很舒服!”小张点点头,
望向窗外的桑树——叶片在风里轻轻晃,透着夏日的生机。他知道,这小满的养蚕,
养的不只是嫩白的蚕宝宝,还有对夏天的期待;这待结的蚕茧,藏的不只是丝线的柔,
还有邻里间彼此陪伴的温情。而这新一年的日子,会像这慢慢长大的蚕宝宝一样,
踏实又温柔,带着夏日的暖意,一直往下过。#第一百七十章芒种收麦,
麦香满仓芒种的太阳带着暑气,晒得城中村外的麦田金灿灿的,麦穗压弯了麦秆,
风一吹就晃出细碎的麦浪。天刚亮,众人就扛着镰刀、推着板车去收麦——老周说“芒种忙,
麦上场”,这时候的麦子最饱满,收下来晒干脱粒,才能存进粮仓,等着冬天磨粉吃。
小张握着镰刀,学着老周的样子弯腰割麦,掌心的莲花印记贴着粗糙的麦秆,
沾了点麦芒的痒。“割麦要贴着根,别浪费麦穗。”老周割得又快又稳,
麦秆在他手里整齐地堆成小捆,“阿梅以前割麦最利索,一上午能割半亩地,还会帮着捆麦,
说‘捆得紧,运着稳’。”乐乐提着小篮子,跟在后面捡掉落的麦穗:“小张哥哥!
我捡了好多麦穗,能磨成面粉做馒头吗?”张奶奶和老陈负责把割好的麦子搬到板车上,
张奶奶用绳子把麦捆绑得牢牢的:“麦子要尽快运回去晒,不然遇着雨就发霉了。
”老陈推着板车,脚步稳当:“我年轻时在乡下,芒种收麦全家上阵,男的割麦运麦,
女的晒麦扬场,晚上还要在麦场守着,怕露水打湿麦子。”林晓背着画板坐在田埂上,
把收麦的场景画进画里——割麦的小张、捆麦的张奶奶、捡麦穗的乐乐,
连金黄的麦浪、板车上的麦捆都画得鲜活。“这画要叫《芒种收麦图》,
冬天吃麦饼的时候拿出来看,就能想起今天的麦香!”小李举着相机,
镜头对准饱满的麦穗:“这麦穗沉甸甸的,肯定是好收成!”他跑前跑后,
拍着割麦、运麦的画面,“我要把这些照片做成相册,等明年收麦的时候拿出来对比,
看看咱们的收成好不好!”他刚说完,就看见乐乐举着满手麦穗跑向张奶奶,
麦芒沾得满手都是,连忙按下快门,定格下这热闹的瞬间。中午,众人在麦场边歇脚,
张奶奶从篮子里拿出凉好的绿豆汤和馒头,绿豆汤清甜解暑,馒头就着咸菜,
吃得众人浑身是劲。“芒种收麦累,要多喝点汤补补水。”张奶奶给每个人添了碗汤,
“等下午把麦子摊开晒,晚上咱们再扬场,把麦壳和麦粒分开。”下午,阳光更烈了,
众人把麦子摊在晒场上,用木耙把麦秆耙得均匀,让每粒麦子都能晒到太阳。
小张和老周负责翻晒,老陈则教乐乐用小耙子帮忙,林晓把画好的收麦图拿给大家看,
画里的麦场满是丰收气,引得众人连连称赞;小李则把上午拍的照片洗出来,贴在相册里,
还在旁边写了“芒种收麦,麦香满仓”。小张翻着晒场上的麦子,掌心的莲花印记轻轻发烫。
墨宝的声音在脑海里响起:“哥哥,收麦真热闹!满场都是麦香味,
冬天能吃用这些麦子做的馒头,肯定特别香!”小张点点头,
望向晒场上的金黄——阳光洒在麦粒上,泛着诱人的光泽,风里飘着淡淡的麦香。他知道,
这芒种的收麦,收的不只是饱满的麦粒,还有夏天的丰收;这满仓的麦香,
藏的不只是粮食的味,还有邻里间共赴劳作的温情。而这新一年的日子,
会像这晒透的麦粒一样,扎实又安心,带着丰收的喜悦,一直往下过。
#第一百七十一章夏至纳凉,蝉鸣夏安夏至的日头毒得晃眼,城中村的青石板被晒得发烫,
张奶奶家的槐树下却支起了凉棚——竹席铺在地上,凉凳摆了一圈,
桌上放着冰镇的酸梅汤和切好的西瓜,邻里们摇着蒲扇围坐在一起,听老周讲古,
看乐乐追着蜻蜓跑,满院都是蝉鸣和笑声,透着“夏至纳凉,安稳度夏”的闲适。
小张帮着把凉席铺平,掌心的莲花印记贴着微凉的竹席,驱散了身上的暑气。“夏至日头长,
午后最晒,在槐树下纳凉最舒服。”张奶奶端来酸梅汤,给每个人倒了一碗,
“这酸梅汤是我早上熬的,放了冰糖和桂花,解暑又开胃。”乐乐捧着碗酸梅汤,
吸得“滋滋”响:“小张哥哥!酸梅汤好好喝!比汽水还解渴!”老周坐在凉棚中央,
手里摇着大蒲扇,开始讲乡下的夏至故事:“我年轻时在乡下,夏至要祭田神,
还会在田埂上挂艾草,说能驱蚊虫。晚上大家就搬着竹床去打谷场,
听老人讲牛郎织女的故事,等着看银河。”老陈则在旁边帮着切西瓜,
刚从井里捞出来的西瓜还冒着凉气:“阿梅以前夏至最爱做西瓜灯,把西瓜瓤挖空,
里面点上蜡烛,晚上挂在院子里,又亮又凉快。”林晓背着画板坐在凉棚角落,
把纳凉的场景画进画里——摇蒲扇的老周、喝酸梅汤的乐乐、切西瓜的老陈,
连槐树上的蝉、空中的蜻蜓都画得鲜活。“这画要叫《夏至纳凉图》,
等秋天凉快了拿出来看,就能想起今天的惬意!”小李举着相机,
镜头对准满碗的酸梅汤:“这酸梅汤颜色真好看,透着桂花的香!”他按下快门,
又拍了拍槐树上的蝉蜕,“我要拍点夏至的小物件,发在邻里群里,
让大家都感受下纳凉的舒服!”他刚说完,就看见乐乐追着一只红蜻蜓跑,
差点撞翻酸梅汤碗,连忙起身抓拍,定格下这活泼的瞬间。傍晚,日头西斜,暑气渐消,
巷里的邻居也来凑热闹——王家婶子带来了刚炸的麻团,李爷爷搬来了收音机,放起了戏曲。
众人边吃边听,偶尔跟着哼两句,槐树下的笑声此起彼伏。乐乐还拉着小张教她折纸船,
说要放进巷口的水沟里,让船“漂去看银河”。晚上,凉棚里点上了艾草灯,
淡淡的艾草香驱散了蚊虫。张奶奶煮了绿豆粥,配着凉拌黄瓜,众人坐在凉棚里吃饭,
晚风拂过槐树叶,带来阵阵清凉。老周说等过几天,要带大家去郊外的小河边钓鱼,
夏天的鱼最肥;老陈则说要教乐乐编艾草香囊,挂在身上能驱蚊虫。小张喝着绿豆粥,
听着蝉鸣和戏曲声,掌心的莲花印记轻轻发烫。墨宝的声音在脑海里响起:“哥哥,
夏至纳凉真好!有酸梅汤喝,有故事听,还有好多人一起玩,夏天一点都不无聊了!
”小张点点头,望向夜空——星星已经开始冒头,槐树上的蝉还在鸣叫。他知道,
这夏至的纳凉,纳的不只是午后的清凉,还有邻里间的热闹;这满院的蝉鸣,
藏的不只是夏天的声息,还有城中村安稳的烟火温情。而这新一年的日子,
会像这夏至的夜晚一样,平和又惬意,带着夏日的清凉,一直往下过。
#第一百七十二章小暑食新,荷风送凉小暑的热浪裹着湿气,让城中村像个蒸笼,
张奶奶家的院子却飘着新米香——陶锅里煮着刚碾的新米饭,旁边摆着炒绿豆芽、凉拌藕片,
还有老周从乡下带来的嫩莲子,众人围坐在竹桌旁,吃着“食新”宴,风从巷口吹过,
带着院角荷花的清香,透着“小暑食新,荷风解暑”的清爽。小张帮着把新米饭盛进碗里,
掌心的莲花印记贴着温热的陶碗,却被米香勾得馋。“小暑要吃新米,叫‘食新’,
吃了新米,夏天才有力气。”张奶奶给乐乐夹了一筷子凉拌藕片,“这藕是巷外荷塘采的,
脆嫩爽口,能祛暑气。”乐乐咬着藕片,眼睛亮起来:“小张哥哥!藕片好脆!新米饭也香,
比平时的米饭好吃!”老周和老陈搬着刚剥好的莲子过来,白嫩嫩的莲子装在瓷盘里。
“这莲子是早上刚摘的,新鲜得很,直接吃甜滋滋的,煮糖水也好吃。
”老周捏了颗莲子放进嘴里,“阿梅以前小暑总爱去荷塘采莲,说‘荷风最凉,莲子最甜’,
她还会把荷叶摘回来,铺在竹篮里装菜,透着荷叶香。”老陈则在旁边泡荷叶茶,
翠绿的荷叶在水里舒展,茶香很快飘满院:“荷叶茶解暑,喝着比凉茶舒服,
一会儿给大家分。”林晓背着画板坐在荷塘边,
把食新的场景画进画里——盛饭的小张、剥莲子的老周、吃藕片的乐乐,
连院角的荷花、桌上的新米都画得鲜活。“这画要叫《小暑食新图》,
等秋天采莲藕的时候拿出来看,就能想起今天的荷香!”小李举着相机,
镜头对准荷塘里的荷花:“这荷花开得真艳,配着荷叶真好看!”他绕着荷塘拍了好几张,
又对着桌上的新米饭、莲子拍特写,“我要把这些照片发在邻里群里,
让大家都学学小暑‘食新’,夏天也能吃得清爽!”他刚说完,就看见乐乐蹲在荷塘边,
伸手想够荷叶却够不着,踮着脚晃悠悠的,连忙按下快门,定格下这可爱的瞬间。中午,
食新宴吃得热闹,新米饭配着清爽的小菜,再喝口荷叶茶,浑身的暑气都散了。
“小暑还要吃绿豆,我煮了绿豆汤,冰镇在井里,下午大家喝。”张奶奶收拾着碗筷,
“等傍晚凉快了,咱们去荷塘边散步,顺便再摘点荷叶回来,给菜篮当垫子。”下午,
阳光稍微柔和些,众人坐在院子里喝绿豆汤——冰镇的绿豆汤甜丝丝、凉沁沁,
喝下去从喉咙爽到心里。老周说要回乡下看看玉米,
小暑的玉米该灌浆了;老陈则教乐乐用荷叶折小船,
放在荷塘里飘着玩;林晓把画好的食新图拿给大家看,画里的荷塘满是绿意,
引得众人连连称赞;小李则把上午拍的照片洗出来,贴在相册里,还在旁边写了“小暑食新,
荷风送凉”。小张喝着绿豆汤,闻着荷叶的清香,掌心的莲花印记轻轻发烫。
墨宝的声音在脑海里响起:“哥哥,小暑的新米饭和莲子真好吃,荷风也凉快,
夏天有这些真好!”小张点点头,望向院角的荷塘——荷花在风里轻轻晃,
荷叶上的水珠滚来滚去。他知道,这小暑的食新,食的不只是当季的鲜物,
还有夏天的清爽;这荷风送凉,送的不只是片刻的舒适,还有邻里间的温情。
而这新一年的日子,会像这荷塘的荷风一样,带着清爽与甜意,一直往下过。
#第一百七十三章大暑晒伏,干货藏夏大暑的太阳像火球,把城中村的空气烤得发烫,
张奶奶家的院子却晒满了东西——竹架上挂着洗净的豆角、茄子干,
石台上摊着晒好的辣椒、南瓜片,连屋檐下都挂着捆好的艾草、薄荷,众人忙着翻晒、整理,
满院都是阳光晒过的干爽气息,透着“大暑晒伏,藏夏备冬”的踏实。
小张帮着把豆角挂到竹架上,掌心的莲花印记贴着温热的豆角,带着点阳光的温度。
“大暑天晒东西最容易干,晒透了能存到冬天,炖肉、炒菜都好吃。”张奶奶手里拿着竹耙,
把石台上的辣椒摊得更匀,“茄子干晒好泡软,和肉一起蒸,香得能多吃两碗饭。
”乐乐拿着小竹篮,帮着捡掉落的辣椒:“小张哥哥!这些辣椒晒好会变辣吗?
我想留两个做辣椒串玩!”老周和老陈搬着竹筛过来,要筛掉南瓜片里的碎渣。
“这南瓜是我家种的,又甜又面,晒成干能当零食吃。”老周捧着南瓜片,眼里满是笑意,
“阿梅以前大暑也爱晒伏,说‘夏天多晒点,冬天少赶集’,她晒的豆角干,炖排骨最入味,
我现在还记着那味儿。”老陈则在旁边翻晒艾草:“艾草晒透了收起来,冬天泡脚能驱寒,
还能做成艾条,驱蚊也好用。”林晓背着画板坐在树荫下,
把晒伏的场景画进画里——挂豆角的小张、筛南瓜片的老周、捡辣椒的乐乐,
连竹架上的干货、石台上的辣椒都画得鲜活。“这画要叫《大暑晒伏图》,
冬天吃炖菜的时候拿出来看,就能想起今天的阳光味!”小李举着相机,
镜头对准挂满竹架的豆角干:“这些干货看着就有食欲,晒透了肯定耐存!”他跑前跑后,
拍着翻晒、整理的画面,“我要把这些照片发在邻里群里,让大家都学学晒伏,
冬天也能吃着夏天的味道!”他刚说完,就看见乐乐把捡来的辣椒串成小串,
挂在自己的小竹篮上,像个小灯笼,连忙按下快门,定格下这俏皮的瞬间。中午,
众人躲进堂屋歇凉,张奶奶端来冰镇的冬瓜茶,清甜解暑。“大暑要多吃冬瓜,能清热利水,
我中午煮了冬瓜丸子汤,一会儿大家尝尝。”张奶奶给每个人倒了杯冬瓜茶,
“等下午太阳不那么烈了,咱们把晒好的干货收起来,分类装进陶罐里封好。”下午,
阳光稍微斜了些,众人开始收干货——豆角干、茄子干装进布袋,辣椒、南瓜片放进陶罐,
艾草捆成小捆挂在屋檐下。小张和老周负责搬陶罐,老陈则教乐乐给陶罐贴标签,
写上干货的名字和日期;林晓把画好的晒伏图拿给大家看,画里的院子满是生活气,
引得众人连连称赞;小李则把上午拍的照片洗出来,贴在相册里,还在旁边写了“大暑晒伏,
干货藏夏”。小张捧着装满南瓜干的陶罐,掌心的莲花印记轻轻发烫。
墨宝的声音在脑海里响起:“哥哥,大暑晒伏真有意思!这些干货能存到冬天,
冬天吃的时候,就能想起夏天的太阳味了!”小张点点头,
望向满院收完干货的竹架——阳光洒在竹架上,透着清爽的气息。他知道,这大暑的晒伏,
晒的不只是当季的食材,还有夏天的生机;这藏夏的干货,藏的不只是食物的味,
还有邻里间对日子的盘算与温情。而这新一年的日子,会像这晒透的干货一样,扎实又耐品,
带着夏天的余温,一直往下过。#第一百七十四章立秋啃秋,暑去秋来立秋的风带着凉意,
吹走了城中村多日的燥热,张奶奶家的院角早就摆好了大西瓜——翠绿的瓜皮上带着白霜,
刀刚碰到瓜皮就“咔嚓”裂开,红瓤黑籽透着清甜,众人围坐在竹桌旁,捧着西瓜大口啃,
满院都是西瓜的甜香,透着“立秋啃秋,咬走暑气”的畅快。小张拿起一牙西瓜,
刚咬下去就溅出甜汁,掌心的莲花印记贴着冰凉的瓜皮,暑气瞬间消散。“立秋啃秋瓜,
能把夏天的暑气都咬走,秋天就不容易闹肚子。”张奶奶擦了擦嘴角的汁水,
又递了一牙西瓜给乐乐,“这瓜是巷口李叔家种的,沙瓤甜口,今年的最后一茬秋瓜,
要多吃点。”乐乐捧着西瓜,吃得满脸都是红瓤:“小张哥哥!这西瓜比夏天的还甜!
啃完瓜是不是就不热了呀?”老周和老陈搬着竹篮过来,里面装着刚买的新玉米和毛豆。
“立秋还要吃‘秋膘’,晚上煮玉米、卤毛豆,再炖锅红烧肉,补补夏天掉的膘。
”老周剥了颗毛豆放进嘴里,“阿梅以前立秋最爱啃秋,说‘啃完秋瓜,日子顺顺发’,
她还会把西瓜皮腌成咸菜,脆爽开胃,配粥最好。”老陈则在旁边收拾西瓜皮,
笑着说:“西瓜皮别浪费,刮掉绿皮,切条腌上,明天就能吃。”林晓背着画板坐在树荫下,
把啃秋的场景画进画里——啃瓜的小张、剥毛豆的老周、擦嘴的乐乐,
连竹桌上的西瓜块、竹篮里的玉米都画得鲜活。“这画要叫《立秋啃秋图》,
冬天喝玉米粥的时候拿出来看,就能想起今天的甜!”小李举着相机,
镜头对准裂开的西瓜:“这沙瓤瓜看着就馋人!”他按下快门,
又拍了拍众人啃瓜的热闹模样,“我要把这些照片发在邻里群里,让大家都来啃秋,
一起送走暑气!”他刚说完,就看见乐乐举着啃剩的瓜皮,跟小张比谁的瓜皮更薄,
引得众人笑作一团,连忙按下快门,定格下这欢乐的瞬间。中午,张奶奶煮了玉米和毛豆,
金黄的玉米冒着热气,卤好的毛豆咸香入味。众人啃着玉米,剥着毛豆,再喝碗绿豆汤,
浑身舒坦。“立秋后天气就凉了,晚上要盖薄被,别着凉。”张奶奶给每个人盛了碗汤,
“过几天咱们去巷外的田里摘秋葵,秋天的秋葵最嫩,清炒就好吃。”下午,阳光变得柔和,
众人坐在院子里聊天。老周说要回乡下看看谷子,
立秋后谷子就该黄了;老陈则说要在院子里种点白菜,
秋天种冬天吃;林晓把画好的啃秋图拿给大家看,画里的立秋满是清爽气,
引得众人连连称赞;小李则把上午拍的照片洗出来,贴在相册里,还在旁边写了“立秋啃秋,
车祸醒来后他们都说爱我,直到我看到了那本日记顾安安江澈热门小说大全_免费小说完结车祸醒来后他们都说爱我,直到我看到了那本日记顾安安江澈
女友是顶级校花,富二代甩我一脸钱,我让他跪下叫哥夏语冰王昊免费小说免费阅读_推荐完结小说女友是顶级校花,富二代甩我一脸钱,我让他跪下叫哥(夏语冰王昊)
当然要好好生活顾晏辰苏清媛全文免费阅读_热门小说大全当然要好好生活顾晏辰苏清媛
享齐人之福?梦里全都有(林承煜林承煜)完整版免费全文阅读_最热门小说享齐人之福?梦里全都有林承煜林承煜
《她当众打翻我送的餐,却不知自己的命运也在我手里》陈霏赵瑞免费完本小说在线阅读_《她当众打翻我送的餐,却不知自己的命运也在我手里》陈霏赵瑞免费小说
女友是顶级白富美,富二代甩我一脸钱让我滚(王皓林溪)完整版免费小说_最热门小说女友是顶级白富美,富二代甩我一脸钱让我滚(王皓林溪)
五十圈后的追妻路(陌邵柯婀)免费小说全集_完本小说免费阅读五十圈后的追妻路(陌邵柯婀)
他忘了我的脸,却记得我掌心的痣顾瑶傅承完结版免费阅读_他忘了我的脸,却记得我掌心的痣全章节免费在线阅读